交通在蒙特利尔-人人尽功用-圣徒拾穗

彼得为何在关键时刻动摇排徊
读《使徒行传》体会之二

《《使徒行传》中,作者在多处生动地记述了他自己见到(第一手材料)的和亲自听到(第二手材料)的有关异象的故事。除了扫罗在去大马士革路上遇到主耶稣的故事外,最重要的异象要算彼得见到的。

彼得听见主耶稣三次叫他吃犹太教里认为是“不洁净”的食物。彼得拒绝吃,“一连三次”。于是这些食物就“收回去了”。作为首席门徒,彼得居然不听主的指令吗?我们不能怪这位忠厚老实的人,他文化很低,经历简单,思想也简单,主耶稣给他显异象,他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。第二天,“外邦人”哥尼流派人来请他,他才明白主耶稣叫他不要受那些律法规条的束缚,要大胆向“外邦人”传福音。到哥尼流家,又有圣灵灌注在外邦人身上的事发生,彼得后来也向耶路撒冷教会的弟兄讲了主耶稣给他的异象和奇事。可是,他始终是似懂非懂,后来发生了保罗在《加拉太书》第二章11—14 节说的这样一个事件:

彼得在和一些“外邦人基督徒”一起吃饭,看见一些“内帮人基督徒”(耶路撒冷教会的“受过割礼的”)来了,他就故意装成不认得那些“外邦人基督徒”,走开了。

在这篇书里,类似的故事不只一个。例如,雅各等人逼迫保罗行“洁净礼”,彼得也没有支持保罗。在著名的耶路撒冷会议上,作为会议主持人,彼得采取折中立场,逼得保罗不得不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迁就让步,以致跌倒。

彼得,作为耶稣的首席门徒,为何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动摇徘徊呢?

  • 关键时刻:主耶稣在复活后升天前,已经向彼得等下了极为明确的战略性指令:“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,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,归于父子圣灵的名下。”今天,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看得出来,耶稣命令门徒建立新的信仰:(1)敬拜对象是“神圣三一”;(2)敬拜者是“万民”(所有民族,不分阶级,不分肤色,通通都是,只要是个人)。此外,(3)途经和方式:主耶稣已经钉死十字架,流了宝血,洗尽了罪人们的罪,已经成全了“全部律法”,旧约的全部已经被超越。“爱已显明,光已照亮”,耶稣自己就是“真理,生命,道路”,哪里还需要什么“洁净礼”?哪里还需要什么“先知”?哪里还需要讲“预言”?“新约”已经全备,新约时代已经来到。

    耶稣已复活升天成了基督,敬拜对象已经存在,新的信仰的关键条件已具备,这是建立《基督教信仰》的关键时机。

  • 关键问题:这一信仰完全不同于犹太教,是对犹太教信仰的绝对超越,以致看起来是“与犹太教相反的全新的信仰”。今天我们可以看出,这时候还有两点需要立即突破:(1)向“万民”传福音;(2)坚定地废除“犹太教旧礼教”。这是执行耶稣指令,建立新信仰所必不可少的。

  • 彼得在做什么?耶稣向彼得显现这一异象时,彼得已亲身经历过这一切,亲耳聆听,亲眼目睹。可是他听见了却听不懂,看见了也看不到。他身体在新约里,可头脑仍然在旧约里,仍陷在犹太教里。

  • 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还得从彼得的人格特点来找原因。

谁也不会怀疑他对主的忠诚和忠心不二。可惜,他的天赋与阅历已经造就成一个“优秀的小器皿”。在福音书和行传里,对他瞄述的笔墨相当多,也很生动。他和扫罗相比,看起来有两大人格特点大不相同。(1)真理方面不清楚。他对犹太教那一套所知甚少,教规之类也只听到一些零碎片断。而对主耶稣的教导,思考有限,因此,他不能像保罗那样懂得什么是犹太教的本质,什么是基督教信仰的实质。(2)不努力寻求启示,不习惯去深刻思考问题。要么简单地照导师指示办,要么他就“凭感觉行事”。例如他曾经凭第一反应用刀砍下兵丁的耳朵,活活现出他是个“一品带刀护卫”的角色。用我们说惯的话,是“用拳头代替脑袋”。在真理方面不够强,又不爱思考,不努力去追求启示,缺乏看见,因而他的“抗压能力”就很弱,在大是大非面前动摇徘徊。

今天我们读到这些故事,不能不感慨。主耶稣曾三次问他“爱我吗?”,他说“爱”,当然我们都相信他是真心爱主的。可是他却三次不认主;主耶稣三次说“照看好我的羊群”,又三次叫他吃那些“新食品”,他却不敢吃。唉!号称“教会柱石”的彼得,只能是犹太教里一个分支的“耶路撒冷教会”的柱石。真正能担当建造“基督信仰”大厦的栋梁,万能的神就决定“降任”于那个“大器皿”的“大数人”。

(佐卿 2009年7月5日)